加入收藏 放到桌面  
 
头部广告
首页 » 行业资讯 » » 正文  
中国建筑遮阳材料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杨仕超谈绿色建筑技术之路(组图)

发布时间: 2014/11/4 12:59:44 编辑: 作者 来源: 来源 阅读: 0 次 

分享到:
更多
生活中的杨仕超
生活中的杨仕超
工作中的杨仕超
工作中的杨仕超

  广东建设报记者 陈璐

  开栏语

  当下,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既是国家的意志,也是现实的需求。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指出,“十二五”期间,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广东省政府积极响应中央政策,也发布了《广东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自2014年1月1日起,新建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新建的公共建筑及广州、深圳市新建的保障性住房要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中怎样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该选用什么样的技术、解决方案、产品?绿色建筑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怎样与当前国家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与建筑的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有机结合起来?

  为此,《广东建设报》联合广东省建筑节能协会、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开设《绿色建筑产业创新港》新闻专版。通过专家访谈、典型技术产品介绍、典型工程案例介绍等形式进行宣传报道,力求引导行业、产业、企业从立足于实际效果、立足于建筑本身、立足于南方特有的通风、遮阳、隔热、防潮等实际需求出发,关注绿色节能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关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敬请垂注。

  杨仕超:

  探索符合省情的绿色建筑技术之路

  当下,包括广东省在内的各地区都迎来了绿色建筑大发展、大建设的阶段。在此情况下,更加明确地提出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的方向,对于建设推广绿色建筑无疑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结合广东省独有的地域气候等特点,我省绿色建筑的技术方向应如何把握?为此,记者专访了我省建筑节能、绿色建筑领域的权威专家—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仕超。

  在杨仕超看来,未来建筑的建设必将从“飞行”走向“着陆”,建筑的设计、建设等必将从“粗放”走向“精细”。要顺利完成这些任务,未来的工作必须有新思路、新措施,在技术措施方面更加要明确方向。

  建筑的绿色需求是绿色建筑的方向

  记者:绿色建筑正在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您如何看待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我看来,绿色建筑的方向就是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要保护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是全人类的共同需求。结合到我们的现实,绿色建筑既要满足我们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需求,又要满足节约资源、保护周边环境的需求。

  我认为,绿色建筑应该以满足人们工作、生活需求为基本前提,以全寿命期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以因地制宜的原则为基本思路,充分挖掘传统建筑技术和应用业已积累的绿色建筑技术,形成可以大量推广、复制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空调节能是建筑的重要节能需求

  记者:结合我省气候特点,您认为建筑的绿色需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广东地处“夏热冬暖”气候区,这是我省基本的气候特点,这里夏天时间长达半年且基本无冬。因此,我认为我省的建筑要以防热为主,应重点重视自然通风、遮阳、隔热,而无须考虑冬季的保温。我省的建筑长时间需要空调,那么节能应该以空调节能为主,利用自然通风,减少对空调的使用。

  同时,这里也是海洋性气候,台风多发、气候变化快;高温多雨、潮湿、四季常绿,为此,建筑规划可适当满足日照,尽量满足自然采光;建筑需要防潮,室内新风需要除湿,材料也需要防霉。此外,建筑设计要注意充分利用雨水,严格雨污分流;要注意自然湿地、人工湿地的应用,水系、生态的保护等。

  记者:那针对地域方面的特点,又应该如何应对?

  当然,我省也有相应的地域特点—这里山丘、水网密布,城市密集,土地资源紧张、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迅猛的同时,规划滞后,城市随着道路扩张,拥有为数众多的城中村和规划滞后的旧区。城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劣,交通拥堵,噪声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情况越发严重。

  根据这些特点,我认为,我省的绿色建筑应该实现高容积率下的合理规划布局,依地形进行布局,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应该优化建筑布局以及总平面设计,在建筑平面优化中,考虑传统岭南建筑要素;室外声音环境应该采取一定优化措施,重视建筑隔声。同时,做好建筑节能,对围护结构节能性能进行优化,对空调系统进行节能优化、智能控制,提高设备效率;适当应用包括太阳能、水源热泵、光伏发电照明等可再生能源;关注公共建筑的照明节能;做好建筑的智能化节能管理等。

  把握绿色建筑标准,探求技术方向

  记者:针对您上述指出的我省绿色建筑的方向,在技术措施方面应该如何支持?

  广东省作为华南地区的代表,在绿色建筑技术方面确实应发挥表率作用。我认为,针对国家对绿色建筑的要求,我省的绿色建筑可以从室外环境、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材料资源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走出广东地区独特的技术方向。

  举例来说,在室外环境方面,要能够充分适应高容积率的现实需要,通过优化总平面布局,利用架空、地面、地下组织交通,接驳公共交通,方便行人,并合理设置停车。合理应用岭南特色的传统园林景观,通过水面、水景、乔木、灌木、习阴植物、草坪、透水地面,营造舒适室外热环境和景观,因地制宜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

  同时,在建筑中设置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做好通道、间距、架空等区域自然通风优化,避免大厦高速风;利用围合空间优化室外声环境;地下空间用于停车、通道、设备机房、水池、储藏等建筑的辅助功能;建筑电力、控制等重要设备,如果建于地下应确保不被淹没等。

  又比如在材料资源利用方面,我们可以积极采用钢结构等结构体系,采取简约化设计,避免过多装饰构件;争取做到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与施工;室内房间隔断优先使用绿色轻质内隔墙或灵活隔断,避免二次装修时的浪费。

  在材料选择方面,积极使用高性能混凝土等高性能材料,以及高耐久性材料,尽可能做到本地化选材。同时,积极探索工业化预制构件,减少建筑垃圾;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指导施工,从而缩短工期、减少浪费;根据条件,尽可能对建筑废弃物和可循环材料进行再利用。

  记者:您刚才提出我省的建筑节能应该以空调节能为主,也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技术方向应该是怎样的?

  我认为我们在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温,利用天井和开敞、半开敞空间,减少空调空间,采取多种适合气候的围护结构,包括遮阳、保温隔热、热反射,绿化隔热,蒸发降温,通风隔热等。此外,空调系统应进行分区域单独供冷、湿度控制,并尽量采用分散空调,采取变频节能技术,全空气空调系统实现全新风运行和可调新风比。

  实际上,这都是能源利用方面的内容,除上述之外,选用高效节能灯具,并采取分区照明和智能控制技术;考虑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的可行性,尽可能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照明;对于大型公共建筑,利用信息机房对各个能耗系统进行监控等同样很重要。

  另一方面,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可以采用风冷系统空调、无蒸发耗水量的冷却技术,减少空调补水。当然,结合景观的屋面雨水收集系统,利用雨水进行景观用水补水、灌溉、清洗、道路浇洒等;确保雨污分流;使用滴灌等灌溉节水技术;选用高效节水器具;采用高效能水泵供水技术,避免管网渗漏;按照用途计量用水等措施也都必不可少的。此外,在一些有条件的项目上,我们也可以根据地形利用池塘、人工湿地控制雨洪。

  记者:除上述几点外,您认为我省绿色建筑可以探索的技术方向还有哪些方面?

  我刚才提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我认为在室内环境质量与运营管理方面,也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例如室内环境质量,我们可以利用空调系统对新风进行除湿,控制湿度;可以通过屋顶隔热,东西墙隔热,采光顶遮阳和通风等措施改善室内的热环境和舒适性;可以通过对装修材料的污染物释放进行控制,从而控制房间内的换气量。

  此外,通过对室内自然通风进行因势利导,在过渡季节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减少对空调的使用,降低能耗的同时改善空气质量;通过结合声学的景观和建筑设计,采取措施减少设备噪声,保证在进行自然通风的同时采取措施隔绝室外噪声;重视办公室以及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设计,充分利用中庭进行室内的自然采光。

  在运营管理方面,首先要改进包括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与绿化管理、园林景观管理的物业管理体系建设,并积极尝试信息化的物业管理;要保证各种设备、系统正常运行、定期维护,空调系统定期清洗;要改进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建设,做到生活垃圾分类,并建设回收系统;要对物业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技术培训,建立奖励惩罚机制。在设计时,也应该考虑设备管道的后期维修、改造、更换的便利性。
 
分会文件 更多>>
关于开展国家建材行业建筑装饰装修材
关于开展 2024 年度建筑遮阳产
关于邀请参编《建筑用防风卷帘应用技
关于召开 2024 年中国建筑装饰
关于召开 2024年建筑遮阳材料分
2023 年建筑遮阳产品安装服务能
2023 年建筑遮阳产品安装服务能
2023年建筑阳产品安装服务能力评
关于召开建筑遮阳材料分会三届理事会
质量检测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
建筑遮阳产品遮阳性能检测技术研究
ZY-2B型建筑遮阳系数测试系统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铝塑复合材料及遮阳
建筑外遮阳产品检测
法规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
工信部发布2015年工业节能与综合
国务院印发《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
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 门户网站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 和国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全球商会网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
国家建材检测中心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南京金星宇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人民网
中国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新浪网
新华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人员招聘 | 合作伙伴
本网站所属论文和商务信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剽窃必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39号迈行大厦206
版权所有 ©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建筑遮阳材料分会  京ICP备1606258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