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光伏遮阳构件通用技术条件》编制组第二次工作会议,于2014年2月20日,在北京国二招宾馆召开。主编单位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光电建筑应用委员会郑金峰、章放,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蒋荃、刘翼参加会议,参编单位及参会代表27人参加会议,请假7人。会议还邀请了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建筑遮阳材料分会秘书长王军出席。会议由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蒋荃主持。
会议首先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光电建筑应用委员会章放,向会议通报标准的编制情况。第一次工作会议后,主编单位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调研,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32份,共计45个项目。经整理,从中选取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召开了座谈会,最后形成《标准调研报告》。主编单位收集并研究了大量的技术资料,确定了24项引用标准、10家企业的产品说明书及试验报告。在编制大纲的基础上,主编单位五易其稿,于2013年11月14日形成标准讨论稿,并发给参编单位,收回18家单位的145条意见。通过对修改意见的处理,形成了目前的标准初稿。
本标准初稿的编制思路是,在遵循建筑工程技术要求和产品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建筑光伏遮阳的技术要求,其中包括部件的技术要求和系统的技术要求。在编写时,本标准初稿注重体现建筑光伏遮阳的主要特征,包括光伏组件的安全性(材料强度、荷载分级)、系统的安全性(绝缘、防火)、部件的耐久性(防腐蚀要求)、光伏组件的遮阳性(遮阳系数、外遮阳系数)、系统的发电性(电能质量、电气效率)等。本标准初稿特别强调,建筑光伏遮阳的产品形态是以建筑为主体,建筑遮阳为构造,各种光伏产品由线缆连接在一起,通过施工和安装,所形成的具有遮阳功能的光伏发电设施。
参编单位对标准初稿进行了逐条讨论。经过讨论,大家对如下争议较大的问题形成了一致的意见:一、建议将原名称《建筑用光伏遮阳构件通用技术条件》,改为《建筑光伏遮阳通用技术要求》;二、建议将原术语“发电效率”,改为“系统电气效率”;三、建议在“按产品结构形式分类”中增加“膜结构”;四、建议在“标记方法”中增加“荷载等级”;五、建议在“光伏组件电性能”参数中增加“电势诱导”;六、建议在“安全性能”中增加“防火要求”。同时,需对以下几项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光伏组件的电性能参数和数值;二、光伏组件的抗风压等级和耐雪荷载等级;三、建筑光伏遮阳的电气效率。根据本次会议的意见,以及之后的光伏组件专题研讨会结果、光伏组件风荷载和雪荷载的试验数据,对标准初稿做出修改,并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工作会上,王军秘书长和章放副主任、郑金峰总工程师就标准下一步的落实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