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放到桌面  
 
头部广告
首页 » 行业资讯 » » 正文  
权威解读资质管理制度与建造师证书改革

发布时间: 12/02 12:02 编辑: 作者 来源: 来源 阅读: 0 次 

分享到:
更多

10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将于201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知》体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年来“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和“轻审批重监管”的行业管理理念,受到了业内的广泛欢迎。

建筑业资质改革关乎行业发展的全局,《通知》发布后,行业发展生态必然产生改变,涉及企业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均有待重新认识和评估。

建造师证书贬值?——不会贬值,价值将转移

仔细阅读《通知》,可以看到,其核心内容是“除各类别最低等级资质外,取消关于注册建造师、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持有岗位证书的现场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指标考核”和“对申请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未进入全国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发布平台的企业业绩,不作为有效业绩认定”。从根本上说,《通知》是对今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征求调整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意见的函》的进一步贯彻落实。

依据行业“轻审批重监管”的改革理念,未来,建造师的重要作用将在行业发展中进一步凸显。原因在于:一是“取消关于注册建造师、中级以上职称人员、持有岗位证书的现场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的指标考核”仅限于企业资质申请的特定状况,并没有取消执业资格的要求,同时,根据《通知》规定,在项目建设中,项目经理、专业工程师等都必须拥有建造师证书。也就是说,《通知》的发布,在客观上进一步强化了建造师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建造师证书价值将发生转移。从《通知》中可以看出,在“四库一平台”的约束下,企业的业绩和诚信等级更加透明,在企业参与投标的过程中,业绩和人才都是自己实力的最好佐证,拥有建造师证书的项目经理的业绩、能力将显著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水平。也就是说,建造师证书的作用或将慢慢由资质申请阶段转移到工程建设阶段,无形中更加强调了个人能力。

另一方面,在资质申请中取消建造师指标的要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单纯的建造师证书挂靠行为,行业的从业者必须拥有合格的证书,“考证族”或将慢慢退出建筑市场,未来的建筑市场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目前,江苏省已率先发布通知,规定“一人多证多单位登记的,禁止进入江苏建筑市场”,并公布了一份“存在一人多证多单位登记信息行为的企业及个人名单”。可以说,在不久的将来,行业对资质证书的管理将更趋规范化。

资质管理制度将废除?——“逐步淡化”≠立刻废除

《通知》发布后,某些自媒体发表文章,称建筑企业取消资质制度将是大势所趋,并纷纷预测几年内会实现,使得很多拥有特级、一级资质的建筑企业忧心忡忡,更对正在计划申请特级资质的企业带来了不良影响。笔者认为,逐步淡化企业资质并不代表资质管理制度立刻就会被取消。

资质制度是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加强对建筑业的有效管理而设立的制度,对施工企业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资金数量和业务能力等进行审查,确认其承担业务的范围。对于项目竞标来说,资质就是“敲门砖”,没有相应的资质证书,是无法参与项目竞标的,更不用谈承接项目了。从一定程度上说,拥有资质正是企业能力的重要表现。从这个角度来看,《通知》的发布,更实际的作用是删减资质申请中不切实际的条款,为资质管理制度的进一步规范扫清障碍。在建筑业“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的总体改革目标指导下,建筑业资质管理制度也将不断完善,必然在新的时期引导行业走向新的辉煌。

2016年10月2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了核准的2016年度第十二批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资格名单,共有106家企业获得晋级或增项,其中涉及特级资质项的有15个,新申请12家、增项3家。行业主管部门的这份公告,有力地回击了资质管理制度将废除的不实传言。这说明,在建筑施工市场业务萎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崛起的当下,资质作为取得新兴领域的“入场券”,依然热力十足。

企业应该认识到,“淡化企业资质”是大趋势,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国家经济、行业环境、市场等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在建筑业从“关系竞争”逐步过渡到“能力竞争”的当下,企业必须要在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顺应市场发展要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取得更进一步发展。

小企业发展更加艰难?——转型之路由自己把握

《通知》的发布,使建筑业进入门槛进一步降低,施工企业数量将激增,这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但也意味着行业竞争会越发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建筑企业的转型之路将更加艰难。

在行业全面深化改革的趋势下,大型建筑企业凭借先天优势,已经率先取得了发展先机,行业整体已呈现出“强者恒强”的局面。而与此同时,建筑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市场不断细分,企业专业化发展的大方向已经确立。业内人士认为,与大型企业不同,小型建筑企业应该摒弃“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转而寻求“做精做专”,奉行与大企业不一样的生存法则,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并形成优势。

未来,衡量企业是“大”还是“小”,不是依靠规模,而是靠产品和自身能力。因此,能够在市场上脱颖而出的小企业,必定是极具“特点”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必须从低成本战略走向差异化战略,实现从拼劳力、拼资源、拼低价格向追求高附加价值的模式转变;必须改变盲目多元化战略倾向,做好做强核心主业,专注打造精品;必须从偏重规模扩张走向注重质量提升,宁可盈利不做大、不要做大不盈利,实现创新驱动的集约式发展;必须从急功近利式的做“快”向追求基业长青的做“久”转变,使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如此,小型建筑企业才有“以小博大”的机会、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总之,资质改革对建筑业企业影响极大,企业应该在认真研讨《通知》的基础上,顺应形势,调整发展战略,增强核心竞争力,在转型升级中取得新的发展。

 
协会文件 更多>>
关于召开2025年建筑遮阳材料分会
关于征集行业标准《家用和类似用途电
关于召开 CECS 标准《建筑用防
2024年建筑遮阳产品安装服务能力
关于开展国家建材行业建筑装饰装修材
关于开展 2024 年度建筑遮阳产
关于邀请参编《建筑用防风卷帘应用技
关于召开 2024 年中国建筑装饰
关于召开 2024年建筑遮阳材料分
质量检测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
建筑遮阳产品遮阳性能检测技术研究
ZY-2B型建筑遮阳系数测试系统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铝塑复合材料及遮阳
建筑外遮阳产品检测
法规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
工信部发布2015年工业节能与综合
国务院印发《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
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 门户网站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 和国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全球商会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
国家建材检测中心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中国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新浪网
新华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人员招聘 | 合作伙伴
本网站所属论文和商务信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剽窃必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7号国海广场D座1918
版权所有 ©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建筑遮阳材料分会  京ICP备16062583号-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