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放到桌面  
 
头部广告
首页 » 行业资讯 » » 正文  
“大建筑观”拓展中国建筑师创新视野

发布时间: 12/25 12:25 编辑: 来源: 阅读: 0 次 

分享到:
更多

建筑是什么?建筑何以需要如此广博的观念?芬兰建筑师埃萨·皮罗宁认为,“建筑是一面镜子,在任何时代都照映着我们;好的建筑像一首诗,它包罗万象;建筑师必须是具有社会道德的人本主义者”。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说,“建筑是关于为人民服务的空间,因为空间的质量影响生活的质量……建筑是跨越时间的桥梁”。英国建筑批评家威廉J·R·柯蒂斯一席话好像是对建筑认知观的一个总结和提升,“新观念需要传统来表达,反之,传统需要新想法来生存。”现实中,建筑作品是基于美和真实的,建筑师的最终任务是创造精神图像。


论及“大建筑观”,最应想到的是20世纪的科学巨匠钱学森先生,他明确地从“大建筑观”出发,为建筑科学大部门定位,为建筑科学体系定位;他为建筑科学贡献了一种未来城市发展模式——山水城市;他为建筑科学建立了三个领头学科,即建筑哲学、城市学和园林学。


钱学森早在1982年就从总览科学历史文化之视角研究建筑科学体系,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视角看,都表现出当今中国建筑界难以企及的“大建筑观”认知层次。


当下,中国建筑界的诸多“怪相”中,有不少问题是缺少自己的建筑理论与创作理念所致。早在20多年前,钱学森的观点仿佛在警示,见物不见人、见技术不见思想的观念及做法,是中国建筑界裹足难向前的症结所在。


从“大建筑观”的广度阐释上,两院院士吴良镛研究了聚居论、地区论、文化论、科技论、政法论、业务论、教育论、艺术论等范畴,意在从更大范围及更高层次上提供建筑学科理论框架。


树立“大建筑观”还必须梳理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学术思想及贡献。作为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梁思成1928年在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6年在清华大学创办建筑系,他还翻译了《苏联卫国战争中被毁的地区之重建》一书,强调新城要尊重城市原有的肌理及风貌。对此,吴良镛指出,梁思成之所以始终走在学术思想前列,是因为他的建筑观是宏大的,这与他学术领域涉猎广泛相关,他的学术追求感染并启发着他身边的同道者,梁思成闪光的建筑与城市思想,无一不为后人树立标杆。


笔者认为,从建筑创作、建筑评论乃至建筑传播视角看,倡导“大建筑观”十分必要,极其符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无论从建筑学科本身的发展与需求,还是从世界建筑文化发展脉络的要求看,任何创新体系都离不了开放的观念。


无论是打开学科壁垒还是倾听不同领域专家的建言,都离不开多向开放、公平开放、全面开放、主动开放的创新格局。如设计求真,要允许有不同的创作境界;如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要勇于形成建筑与文博界的开放与联合。开放是保护天赋的创新之源,开放的创新才会丰富与精彩,如果不开放、不联合、不交叉,将永远原地踏步。


建筑学科分化导致业界在反复追求“跨界”的研究与思考,殊不知“跨界”的真正目标是要创造不人为设界的创新设计模式。全国各大城市连年举办设计节、设计周,但至今未形成大设计理念下的设计文化盛会,仿佛设计仅仅是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等的“专利”,此种思路不利于中国建筑界与城市界的联合与发展。


建筑大师,如戴念慈、张镈、张开济等,在思考中国建筑文化问题时,往往从建筑全局出发,从建筑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整体走向出发,不会分割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因此,他们留下的作品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堪称20世纪建筑遗产,都是当今中国建筑师应学习的经典项目。


从理解“大建筑观”入手,传统与现代的界别绝不仅是时间节点,还是创作者的设计理性与情怀。


中国建筑的传统性是耐人寻味的话题,不仅仅是单体建筑,城市(镇、乡村)与自然融合也是重要特征,建筑师要学习传统匠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同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要有现代性,要研究并分析传统建筑的价值应用,要发现何处是传统建筑的继承点,要辨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要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困惑。中国建筑师希望创造自己的现代建筑,希望在保持中国建筑文化并吸纳西方成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现代建筑的理想。


面对“大建筑观”引发的创新话题,笔者又想到了“研发建筑”这个新词。“研发”代表了城市的产业活动内容与功能内容,“研发建筑”是以研发服务与创新作为主导功能的一大类建筑的总称。“研发建筑”的功能不仅是聚集创新资源,还成为新产品与新工艺的创新源头,具备极高的技术能级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历史是什么?通过历史回眸,可以在事件中发现文化现象,在梳理并静观历史进程中感悟生命的价值。文化是什么?文化是每个民族的“故乡”,是城市功能的最高价值及其最终体现。


如果说建筑是历史的物质记录与文化的物质表达,那么建筑设计研究就与历史、文化紧密结合。文化不仅是致敬传统,更是为了期许创新未来。文化是创新之源,更是坚韧之根。


“研发建筑”的创新设计需要一种开放的态度和能力,要敢于搭建“个性定制”的创新平台;“研发建筑”的创新设计立足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注重设计效率与项目品质的提升;“研发建筑”的创新设计拒绝浮躁,用人性化模式追求有境界的“匠心”雕琢;“研发建筑”的创新设计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及理性思维,从而赢得持续增长的市场与客户群。


笔者认为,无论是“奇奇怪怪的建筑”还是城市化无序发展的背后,都暴露了畸形的审美理念和虚荣的城市设计观,是不受约束的权力意志在作怪。现在,中国经济35年的奇迹性增长模式即将结束,应将精力放在改革释放供给的潜力上。


在审视众多“奇葩”建筑何以堂而皇之频繁“上马”时,在剖析违反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精神的“权力欲”造成建筑乱象的根源后,建筑师要高擎富有想象力的创意设计旗帜,万不可因批评“奇奇怪怪的建筑”就遏制了建筑创新。


精于微,创于勤,方以志远。成功的设计耕耘路,得益于建筑文化的原野与沃土。


从20世纪30年代,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至今,设计相关的创新类型至少包括3方面:技术导向型创新、用户导向型创新、设计导向型创新。无论哪种模式,都要坚守设计导向型创新,这是因为设计导向型创新会赋予物品以感知,设计导向型创新可以对“意义”与“价值”再造,并由此创造新的体系及管理模式。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笔者认为,以创新、开放为主旨的“大建筑观”理念,必然为行业创新发展创造新生态。



 
协会文件 更多>>
关于召开2025年建筑遮阳材料分会
关于征集行业标准《家用和类似用途电
关于召开 CECS 标准《建筑用防
2024年建筑遮阳产品安装服务能力
关于开展国家建材行业建筑装饰装修材
关于开展 2024 年度建筑遮阳产
关于邀请参编《建筑用防风卷帘应用技
关于召开 2024 年中国建筑装饰
关于召开 2024年建筑遮阳材料分
质量检测
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所
建筑遮阳产品遮阳性能检测技术研究
ZY-2B型建筑遮阳系数测试系统
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铝塑复合材料及遮阳
建筑外遮阳产品检测
法规标准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
工信部发布2015年工业节能与综合
国务院印发《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重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棚户区
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 门户网站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 和国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全球商会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
国家建材检测中心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中国网
人民网
光明网
中国新闻网
新浪网
新华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人员招聘 | 合作伙伴
本网站所属论文和商务信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剽窃必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17号国海广场D座1918
版权所有 ©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建筑遮阳材料分会  京ICP备16062583号-10